儿子的印度情节和印度同学
为生产更为多元优质的内容,视角学社公众号现公开征稿。我们期待所有渴望交流的读者分享自己有关国际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稿件可发送至:my_perspective@163.com,或添加微信(ID:usbestschool)。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作者:静心
儿子似乎有印度情节。高中练口语时为了找乐子,练过好一阵印度口音,在国外用带口音的英语订酒店,对方竟真的把他当成印度小哥。后来学微积分、物理课程,遇到不会的问题,上油管看讲座视频,总是看到印裔的面孔。到匹兹堡后,租房子选择了以印度留学生为主的社区,室友当然也是印度籍的,有意无意间,留学两年,和印度留学生产生了很多交集,而且儿子还特别喜欢印度美食。
01调料当饭吃-爱上印度菜
儿子最近迷上了做印度菜,是那种有些疯狂的迷。
印度菜重调料,我给他说:咱家橱柜有挺多调料:咖喱、甜椒粉、黑白胡椒粉、姜粉、蒜粉、五香粉……
儿子看看抽屉里的调料罐:“这些都是中餐的,印度菜的调料是特制的” 。
儿子是吃货,从小见到食物就两眼放光,另外他还有强迫症,吃货遇上强迫症结果就是一定把吃的讲究演绎到极致。
“那就买吧,反正调料又没几个钱”。
先是一口气买了咖喱叶、黑芥籽、肉豆蔻、ghee、paneer、桂皮、茴香……,我数了数,足足有十几种。
刚帮他捯饬完,没两天,快递又送来了一个小箱:罂粟籽、姜黄、奶油、酸奶、孜然……
随后开始试做chicken tikka masala,品尝后感觉味道还不够。然后抱起IPAD上网接着买,月桂叶、酥油、椰浆、鱼露……
年轻人把外卖当家常便饭,前一阵为了让他少定外卖吵吵了好几次,因为最近的疫情有点严重,终于同意了,没成想,刚放下了外卖,却和调料较上劲了。
随着他不停地买买买,很快调料的存放成了问题,原有调料罐早满了,然后开始翻箱倒柜的找,将家里所有空闲玻璃瓶、茶叶罐派上用场。虽然网上有各种调料罐,但我担心我兑货罐子的速度永远比不上他买调料的速度。
我问他:你到底要买多少种?你确定是吃饭不是吃调料?
他煞有介事的说:印度餐常用的调料大概80多种吧。
晕,那得放几个抽屉,早听说印度菜重调料,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
周末,儿子要给我们做他最爱吃的Palak paneer。他在厨房兴致勃勃的忙活了半天后,端出来黏糊糊、软塌塌的一坨,怎么越看越像便便呢,在我眼里,那一坨菜拌饭,哪比得过咱色香味俱全的中餐呢!
试着尝一口,浓重的怪怪的调料味冲进鼻腔!
你确定这是饭不是药?更不可思议的是印度人吃饭都是用手直接抓着吃,我想不出手沾黏糊糊的饭菜,如何有吃饭的情调?
儿子在一边倒是大快朵颐,吃的油光溢彩。
他吃他的印度菜,我做我的烤火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做过印度菜的灶台、不粘锅、炒勺、水池,到处都是金黄色黏腻腻的佐料汁,浓浓的咖喱味、甜腻的酥油味、醇厚的调料味弥漫着厨房,收拾厨房要费一番功夫。
还有两天新学期网课就开始了,到时候又得黑白颠倒、手忙脚乱的,印度餐肯定是没时间做了。
我看着一抽屉调料,怎么处理呢?算了,先放着吧,过一阵儿打包收藏。
02在美国遇见的印度室友
痴迷印度菜,大概是受到印度室友影响。在奥斯汀租房住的时候,儿子就曾与两位印度同学短暂同住过。
去年1月初到匹兹堡时,室友也是印度来的Gautam,俩人一起住了三个月,他们特别聊得来。那段时间,儿子真正感受到柠檬手抓饭、玛莎拉鸡、蔬菜咖喱等印度菜的诱惑。从此对印度美食的喜欢一发不可收。
3月份,美国疫情开始爆发,Gautam到佐治亚州投奔亲戚,之后,儿子独自一人在小楼里困守了半年后回国,留守的那段时间包括回国后,儿子经常怀念起那用神秘香料和纷繁香草熬制的浓郁风味。
也许因为回忆一段生活、怀念一个人,也许就真的被一种味道征服了,总之儿子迷上印度菜。回家后,儿子到处找印度餐厅,还真在济南发现一家叫宝莱坞的,特意约同学去吃了一次,问他咋样,他说挺可惜做的不是很地道。
前一阵去北京滑雪的时候,和同学专门去了北京的萨都,吃过了一次正宗的印度餐。
这些天在家大展身手做印度菜,或许是怀念那种重口的味觉,怀念曾经的美国时光吧。
昨天深夜,儿子屋里的灯还亮着,听他伊哩哇啦的打电话。第二天告诉我说,Gautam已经返校了,因为当时Gautam走得匆忙,行李都寄放在儿子这儿,后来儿子还拖着俩人的行李搬过一次家,现在Gautam终于可以拿回行李了。
Gautam来自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那儿被誉为“亚洲的硅谷”,是印度第三大城市。
Gautam的父母都是生意人。他现在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虽然和Gautam在一起只呆了三个月,儿子眼里的Christine勤奋、能聊、好相处,还做的一手好菜。
我问儿子:同为亚洲人,为什么印度人能在美国混的风生水起,印度同学身上有什么特质吗?
我们都知道,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在美国硅谷,印度裔占总人数的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5%。硅谷也不乏华人精英,可是在高管序列中和印度人却差了一截。另外,超过60%都能拿到美国H1B工作签证,中国留学生只有6%能拿到。
03印度留学生身上暗藏的成功特质
随着美国生活时间的加长,儿子对印度留学生的印象越开越好,很多同学成了他的榜样。校园行为习惯暗藏些许职业成功因素,同为亚洲的留学生,做个对照的话:为什么印度人比中国人在美国更成功呢?两国的留学生在校园中各自有怎样的习惯和表现?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了各自日后的发展和成就?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我们如何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呢?
1.种姓制度下的勤奋
就拿Gautam来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印度是第二种姓,他有收藏手表的嗜好,曾给儿子展示过他的收藏品,那些表从几万刀到几十万刀不等,可以看出Gautam家庭优渥。
这样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习起来却非常拼,疫情前,几乎每晚都是深夜才从图书馆回来,而且他给自己的学习压力也很大,他说印度人有自己的宿命和使命。
说到印度人,我们传统的印象是很懒惰,其实印度留学生大多很勤奋,特别是有钱人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的孩子蜂拥至美国,进入美国名牌大学深造,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些来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学霸精英,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CEO兵团。
当然,在勤奋方面,华人肯定不会输给印度人,但他们的驱动力似乎有所不同:华人重视获得一技之长,看重职业前景,侧重职业规划。而印度文化的种姓制度,让每个印度人都坚守家族种姓荣誉,高种姓如此,低种姓也如此,体现在学习上就是他们更看重学习的永恒意义,就是人生的长远规划。
2.咖喱味的英语没有语言障碍
儿子曾跟着Gautam参加过一次印度留学生的聚餐。有趣的他们总共用了四种语言彼此交流,让每一个人都听懂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用英语。
在印度,印地语和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但印度87%的学校都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这为英语的普及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也可以说,英语是印度人的母语。
印度留学生都有很重的口音,很多华人可能会对印度英语有浓浓的不屑,但在笑话他们口音的时候,我们却无法忽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母语是英语的印度留学生可以和白人无障碍沟通。
很多中国留学生带着极高的托福成绩来到美国,却发现他们的口语交流还差得远呢。当你的语言不是母语,面对海量课业时往往被语言束缚,在辩论时,这种弱势更明显,特别是面对美国人之间充满俚语的聊天,瞬间就懵了。
随着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孤身在外的留学生扎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但这对语言的提升却不是好事,留学生扎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
在印度人职业成功的基石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留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一边打拼学业,一面恶补口语,但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语言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
3.外向 随和 幽默,人际交往更主动
和印度同学的接触,感觉印度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沉默谨慎不同,他们大都随和,幽默,能言善辩。
如果说印度人比华人喜欢社交,显然有标签化倾向。但中国留学生群体社交圈子的确比较封闭,特别是这几年,同为留学生群体,阶层分化比较严重,在这种交流逻辑下,不同圈层的留学生彼此之间是隔离的。
种姓制度下的印度留学生反倒没有这么重的层级感,在校园,他们更外向更活泼,无处不在,见缝插针,善于打入美国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团体。在职场,印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训上都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这些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文化上来说,印度做了几百年英国殖民地,相比华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白人更接近,也就是,他们更懂得白人如何想问题,比较容易切入他们的思想过程。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人眼里的印度人形象是白人和黑人的综合面目,在种族政治色彩浓厚的企业环境中可以用来调和黑白双方关系,有一定公关作用”。
4、印度学生偏爱STEM专业
目前,美国排名前两位的留学生数量来源地分别是中国和印度,2020年,中国留学生总数接近40万人,近全世界留学生的三分之一,而印度留学生也接近20万人。
大部分的留学生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在美国实习甚至通过工作签证拿到绿卡留下来,但在美国工作签证申请中,接近80%的都是印度族裔申请者,占有比例依然在迅速增长。占留学生比例最高的中国留学生反而只有13%左右,并且在不断下降中。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留不住人才,中国发展空间大,对留学生有吸引力。
印度留学生比较偏爱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STEM专业。这为他们在美国移民局授予海外留学生的校外工作许可(OPT)中赢得了更多的机会。据统计,高达82%的印度留学生就读于STEM学科,而中国留学生人数仅占总数的38%。而且,印度大学理工科学生都兼修MBA,普遍具有管理意识、管理知识。
仅从接触的几个留学生身上寻找中印留学生的不同,显然有些以偏概全,但这些蛛丝马迹,或许给我们某种启发。
中印留学生的确在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就像美国华人圈里传说的印度人一样:印度人在美国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少数族裔之一,他们的特点就是善于表达,开朗,和埋头苦干的华裔码农差异很大。他们身上的特质显露出走向职业成功的些许端倪因素。
谷歌CEO Pichai在斯坦福演讲时说:“没人在乎我从哪里来。我的勤奋和头脑决定一切。”
作为个体,可以学习一下印度人,多花些时间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交流中注意一下我们的沟通方式,更加开放主动,这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发展。
相关阅读:
十万中国高材生为印度人打工,应试教育如何摧毁孩子的创业精神和领导力?
作者:静心,2018年,儿子留学美国,当时为了排解寂寞,决定梳理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总结下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既在无聊时打发时光慰籍对儿子的思念,也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分享,儿子自小淘气叛逆、特立独行,成长过程即便不算跌宕起伏,也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一年半的时间,熊孩子成长记系列,零零散散已写了七十余篇。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免责:本文仅反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